

SEAL ART
篆刻藝術的欣賞
印章從早先的實用印信出發,歷經時代的演變與各朝各代關注, 逐步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門類,到了明清時期,更加受到文人的重視,除了可供為研究古文字、考據六書之用,也是收藏鑑賞的對象;此外石材出現讓文人可以自行雕刻,不需假手工匠,也成為諸多文人樂於學習的因素。
對於篆刻作品的欣赏而言,篆書的書寫與篆刻的刀法發展是同時受到重視的,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為整個篆刻藝術所討論的主軸。筆法,所強調的是對於篆字的認識, 這一方向包括對於六書的練習與篆字的書寫。文人篆刻對書法的影響還在於它的興起刺激了人們對古文奇字的興趣。篆刻中出現的風格雖然只是幾個簡單個字,但是卻表示出篆刻家在篆書上所認識的程度, 越發增加的古器物上面所出現的文字越是為篆刻作品提供養分。朱簡曾說:「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識等字,是作詩人不曾見《詩經》、《楚辭》,求其高古,可得乎哉。」因此,作為一個好的篆刻家,對於古代文字的認識與篆書的練習都是需要的。
在篆刻發展的過程中,成就作品的因素無非是印面上所顯示出來的文字,印面文字的安排以及完成文字所必須的刀工。作品所使用的書體以篆書居多,各種篆書字形在經過篆刻家的安排之後利用刻刀,表現出其獨特的面貌。完成這項工作的用刀技巧則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出現的線條趣味也各有千秋,或直挺爽利,或遲澀蜿蜒,或以深刻,或以淺行,使刀不同而各具巧妙,也使篆刻作品有更豐富的內涵。
刀法所要求的不是單純地將文字表現出來,更在於清楚呈現刀與印面的相互關係,單獨而清楚的顯示出來作者對於印章表現風格的特質欲對印章生命的部分,一方面對整個印章文字所服務,一方面更貼近作者本身的篆刻信念,所謂刀法,就是存在了這種深刻的認識,使得他能獨立自主成為欣賞的標的。從萬曆年間出現的印論中,就清楚將這種筆法與刀法的相互關係一再地進行探究與討論,在《印説》說:「玉人不識篆,往往不得筆意,古法頓亡,所以反不如石,刀易入,展舒隨我。」而甘暘在《印章集説》中則就線條的表現説: 「(朱文)其文宣清雅而有筆意,不可太粗,粗則俗。」程遠的《印旨》説:「筆有意,善用意者,馳聃合度,刀有鋒,善用鋒者,裁頓爲法。」金光先的《印章論》:「夫刀法貴明筆意,蓋運刀如運筆。……藏鋒斂鍔,則蒼拙圓勁,骨格髙古,更姿態飛揚矣。」諸此種種論述可以清楚理解刀筆兩者的相互關係。
此外,欣賞的要點還有「章法」。因為篆刻不像書法繪畫一樣有大的篇幅,藝術僅呈現於方寸之間,要能夠達到「界子納須彌」的趣味就必須要巧思安排,讓印中文字各得其所,雖各顯奇美而统一風韻。得其法者,印小而不受促迫,使之觀者知物雖小而能有巨觀。
資料來源:李大木紀念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