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另有倉石、蒼碩、缶廬、苦鐵、.破荷、大聾、老缶、缶道人、酸寒尉、蕪菁亭長等字號,浙江安吉人。曾任安東縣知縣,因痛惡官場腐敗與繁雜,上任一月就辭官,過起了鬻藝生活。他是晚清傑出的藝術家,在詩、書、畫、印方面都有著很高的造詣。

 

吳昌碩的篆刻,同大多數晚清篆刻家一樣,先從浙派入手,繼而取法鄧石如和吳讓之,又博采眾家之長,將石鼓文、封泥、磚瓦等書體的特點都融會到他的印章創作中去,自成一派。吳昌碩早年曾從楊峴學習詩書與碑版,後又從俞樾學習辭章及文字訓詁,又得以結識當時著名收藏家吳大澂、吳雲、潘祖蔭等,同時遍覽諸家珍藏的古代文物、金石書畫,以及他早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全方位的學習,這些都為他在藝術領域發展為一代宗師而奠定了基礎。吳昌碩篆刻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大師,最關鍵的是他在學習中國石典詩、書、畫、印之時能夠"通變",他認為學藝"貴能深造求其通",這樣的一種學藝精神始終貫穿著他的一生。

 

他的創作承前啟後、化古出新,以韻味淳厚、大氣磅礴而成為清季印學流派的領袖人物。吳倉碩治印能獲得成功,首先得力於他在書法方面的深厚基礎。他將石鼓文中的金石氣以及大篆的結體布白成功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他的石鼓文,用筆遒勁、雄渾,結構參差錯落,他將這種風格獨特的字法結合印章的具體形式要求入印,與斑駁、蒼渾的線條相結合,體現出非常濃郁的金石氣。吳氏篆刻以書入印,在字法上借鑒古印文字、封泥、漢陶文、瓦當文字等,以達到求變的效果。對於吳昌碩的刀法一般認為是"鈍刀硬入",這個"鈍"不是指刀沒有鋒刃,而是指刀刃比較厚,鋒芒是有的。這樣的種厚刀以及特定刀法的運用更能夠完美地表現他雄渾的印風,他的用刀完全是根據印面形式感和線條的要求出發,可以說是心中有印、印中有刀的完美結合。吳氏印作的渾厚華滋,即得力於他嫻熟的刀法和對線條的精確把握,他的線條細者遒勁,粗者雄健,寫意而又精到。

 

吳昌碩治印對章法的安排也同樣非常講究,吳氏嘗對他的弟子說:"一方印章猶如個人體,四肢軀幹必須配置得當,全身血脈精氣尤應貫通無阻,否則變得畸形呆滯,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他的這比喻,喻妙理於通俗之中,指明了章法安排的要詣。他自己在安排章法的時候則反覆構思,要等到有所悟時才動筆起稿, 並修改再三。吳氏篆刻在章法上講究對立統一、奇正虛實的變化, 他的章法安排,以空間構築形式,非常講究紅色塊面對印面平衡的調節,即使總體上安排得較滿,但總有ー兩個地方,通過挪讓、省減等手法,體現空間上的松動,從而造就印面效果的虛實相生。章法很有張力,氣韻貫通,這是他的獨到之處。

 

吳氏篆刻成為一代大家不僅是他對古典的吸收與把握,更多的是因為他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特別是在詩、書、畫、印等領域的通變,才造就了他的"全才"。他的印章無論在章法、字法、刀法、韻味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法與藝術感染力,人古出新在他的藝術道路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我們在分析這些大師成功的同時應合理地去組構我們的文化知識結構,從而對古典有進步認知,再從中總結經驗,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