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 因避清仁宗顒琰諱,以字行,名曰石如,改字頑伯,因家居皖白山下, 而取號完白山人,別署完白、完白山民、龍山樵長、鳳水漁長、遊笈漁人、古浣子、叔華等,安徽懷寧人。著有《完白山人印譜》。 • 鄧石如少時家貧,頗好刻石, 仿漢人印法,篆書甚工。鄧氏刻苦好學,嘗寄居南京梅謬家,遍觀梅氏家藏的秦漢以來歷代金石善本,篤志臨摹,八年寒暑不輟,書乃大成。為習篆法,手抄《說文解字》二十本,又將篆隸名碑各臨習近百本,可見其書用功之深。他精真、草、隸、篆四體書,其四體書被譽為清代第一人。篆書以李斯、李陽冰為宗,縱橫闔辟,得之史籀,稍參隸意,自成面目;隸書則遒麗淳厚,結構嚴整。

 

鄧石如篆刻初學何震、梁袠,他早年有摹刻梁袠的印作如"一日之跡"、"折芳馨兮遺所思"等。鄧石如篆刻的成就,得力於他在書法上的功力,魏稼孫曾評鄧石如書法篆刻為"其書由印人,其印由書出"。他依托雄厚的書法基礎,完全不受漢印文字體形的束縛,把篆書千變萬化的姿態運用到印章上來,使書法與篆刻有機結合,開印學之先河。所作刀法蒼勁渾樸,婀娜多姿,沖破了時人只取法秦漢璽印的局限,大膽地參用小篆和唐碑額的體勢、筆意入印,為篆刻藝術的發展註入了新鮮血液

 

鄧氏早期作品在篆法上頗具功底,相比之下其刀法稍弱些, 但已漸顯其不拘成法。36歲後,鄧石如先後與程瑤田、梅謬、金榜等收藏家相交往,此期篆刻作品,以遒健婉轉的圓朱文最為突出, 且打破了古來刻白文印的忌律——以小篆作白文。鄧石如此期的朱文印,達到了一生創作的高峰。他在46歲至48歲兩年間,所作甚多,創作風格亦大變,由早先典範的工穩謹嚴的明人圓朱文向輕松隨意、靈活灑脫,更重書寫意態的風格轉換。在章法上由著力於布白穩健工致轉向自然抒情;刀法也由遲緩厚實轉向險峻迅捷。鄧氏晚期作品,白文篆法以漸趨方正平靜,刀法亦厚重。朱文印則漸顯刀法上的生拙和篆法上的粗疏。鄧氏刻邊款有楷、行、草、隸、篆各體,刀法上有雙刀沖刻的隸、草、篆書,行書款則以刀尖垂直於石面地"寫出",顯得古拙凝重。

 

鄧石如在篆刻上的借鑒、創造精神,影響到其後的吳熙載、吳咨、徐三庚、趙之謙、黃土陵、吳昌碩等人。他自評個人篆刻風格為"剛健婀娜"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他在明清流行的皖、浙兩派之外獨樹幟,人稱"鄧派",給清末的篆刻界帶來極大影響。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