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之琛
趙之琛(1781—1852)字次閑,一字獻有, 號獻父,又號寶月山人、南屏隱君等,浙江錢塘(杭州)人,布衣而終,西泠八家之一。精於金石文字考據,嘗為阮元撫刊《積古齋鐘鼎彜器熬識》。工書法,篆、隸、楷皆自成風格,金文書法獨樹ー幟。善山水、花卉,超邁俊秀,皆得時譽。有《補羅迦室集鈔》、《補羅迦室印譜》等著述刊行。
篆刻師事陳豫鐘,博采眾家所長,融會貫通,自辟蹊徑,風格峭麗雋秀,清勁俊逸, 稱譽印壇。郭麟在《補羅迦室印譜序》中說: "秋堂貴綿密,謹於法度,曼生跌宕自喜,然未嘗度越矩鑊。……次閑即服習師說,而筆意於曼生為近,天機所到,逸趣橫生,故能通 趙之探作兩家之驛,而蕭有其美。"
趙之琛的印作章法純整,結字洗練,刀法挺秀,自然精美,將陳豫鐘蒼渾的刀法,化為勁逸輕靈之法,用刀表現筆勢,開一門徑。韓登安評說:"刀刀不露,刀刀可見。"他選擇以漢鑿印、漢玉印作為淳求"有個性的漢印"的突破口,印風疏朗拙樸、古穆高妙,用刀縱心所欲,極富個人特色,成就卓越。
他的邊款造型也是後學效仿典型。他的邊款義辭雋永,字體縱長,略取斜勢,用刀生辣清勁,富有金石趣味。
趙之琛一生治印甚多,形式豐富,取法亦廣,終老刀耕不輟。但其成名後,由於求作者眾多,以致所作數量較大,應酬程式化作品在所難免。故歷來對其評論大相徑庭,說他是多有創建的浙派集大成者,是浙派發展嬗變承前啟後的重要ー環,這是讚譽之言;而譏貶者則說他是浙派程式化"弊病生焉"的"末流",是導致浙派衰亡之源。人各有偏愛,故不能ー概而論。趙之琛在傳承浙派固有的風格形式外,還在漫長的藝術之路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從他中年時的力作"長樂無極老覆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以對漢鑿急就銅印風格的把握和神會:以浙派簡約隨意的字法結構,爽快銳利的單刀切沖為基本手法,結合精練含蓄的筆勢和運刀中石質些許崩裂的古拙韻味,使全印風格在灑脫稚拙中見精神,使方折平直的線條充盈著立體感和動感。
趙之琛平民一生,清靜向佛,靠鬻藝自給。他多才多藝,淡泊名利,師法ニ陳,上追秦漢,多有創見,於漢玉印一式有獨到的成就,影響甚廣,不僅在浙江,而且擴展到整個印壇。因此,趙之琛是清代中後期一位成就卓著的篆刻家,在繼承浙派印風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對漢玉印風格的開拓有獨到的成就,是浙派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