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白石,一字瀕生,號寄萍老人、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館主、杏子塢老民、老萍、木人、木居士等。湖南湘潭人,木雕工人出身。當代著名畫家、印學家。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存》、《齊白石畫集》、《三百石印齋紀事》、《白石老人自述》等。
齊白石是自學成材的藝術家, 早年曾為木工,後結交當地文人,始習繪畫、詩文、刻印、書法。中年多次出遊南北,後定居北京。他的畫繼承我國傳統的繪畫技法,兼有民間藝術的純樸和文人畫洗練的筆墨擅作花、鳥、蟲、魚,筆墨雄健、逸趣橫生,造型簡單質樸,色彩鮮明,且善將逸筆寫意花卉配以工筆草蟲,亦善山水、人物。作畫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書法綜合了《麓山寺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和金農、吳昌碩眾家之長,篆書、楷書結體峻朗,筆勢剛健雄奇,行書揮灑自如,奔放奇縱。白石詩作樸實自然,有著激厚的生活氣息,題材很廣,時常充満了詼諧、幽默的情趣。
齊白石刻印初從浙派學起,後轉師趙之謙、吳昌碩、黃土陵等,從趙之謙的“丁文蔚“印和徐三庚的篆書作品中得到啟發,始習漢篆,學《天發神讖碑》的沈著剛健,改用單刀直下,追求猛利痛快地用刀。學《三公山碑》的縱橫跌宕,將篆法變得峻拔剛勁,酣暢淋漓。又融合秦權量文字的舒展和漢將軍印的奇肆跌宕,特別是在線條的斜正、疏密、曲直、方圓方面創出了一己之貌。在篆法上,他以漢代石刻篆文為主幹,吸收大篆、繆篆、漢碑額、漢金文及隸措書意趣熔成文字洗煉、方折遒勁的自家書體。在章法上重視疏密安排,平衡中見險峻、奇崛,整個作品具有一種氣雄力厚、痛快淋漓的獨特風格。刀法上,善用單刀,艱辣有力,布局奇肆樸茂,氣韻雄渾蒼老,開辟了篆刻藝術的新境界。
齊白石的篆刻藝術中充満著陽剛美,如“魯班門下“印,章法上強烈的疏密對比,排列上的恢宏跌宕,別具ー種氣勢逼人、神米飛動之感。”白石“二字印,則是妙趣橫生,兩個方ロ呈上下、大小錯落排列,"白"字上的一豎一撇有穿插之妙,既起了界格的作用,又使印章左下方的空白處增添靈動之感。"石"字的一橫一撇,與邊平行,一取斜勢,一取弧線,既破了直線平行的僵直感,又使全印顯得平中有奇、靜中有動的境界。
在近70年時間裏,齊白石創作了大量的書畫篆刻作品。他的一生,是藝術創造的一生,而他對自己擅長的各項藝術的評價是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