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敬和浙派
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鈍丁、硯林、硯叟、龍泓山人、梅農、清夢生、玩茶翁、丁居士、玩茶叟、硯林外史、孤雲石叟、獨遊林者等。其讀書之齋曰:無不敬。浙江錢塘(杭州)人,少小家境貧寒,以賣酒為生, 年齡稍大,即自學傳統文化,對學術有多方面修養。乾隆元年(1736),地方當局以"博學鴻詞"舉薦,他不應試,依舊過著閑來飲酒吟詩,興到書畫刻印,清貧而自得其樂的生活。
丁敬清高耿介,作品不輕易與人。孤傲疏狂的品格,再窮也決不折腰於自己所鄙視的人,使他晚歲步入"學愈老而家愈貧"的境地,同時也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丁敬在詩文、金石考據學、篆刻藝術等方面均有建樹,作為一位出色的詩人,丁敬是當時杭州詩詞團體"吟社"的重要人物。丁敬為學嗜古,他對金石、碑版的研究,探源考流不遺余力。他於漢銅器、宋元名跡、古玩、善本都能入手立辨真偽,他經多年的積累研究,撰成《武林金石志》行世。因搜剔精詳,學術含量高,至今依舊是金石學的典籍。丁敬的成就最重要的當然是他在篆刻藝術上所取得的高度。基於他各方面深厚精湛的常識和修養,以及他非凡的器識,創造了新印風,影響巨大,師從追隨者眾多,後人推為浙派的開創者,"西泠八家"第一人。
丁敬具備深厚的秦漢印基礎,真正把握了秦漢印傳統的真諦。汪啟淑《續印人傳》說他"留意鐵書,古拗蛸折,直追秦漢,於主臣(何震)、嘯民(蘇宣)外,另樹一幟。兩浙久沿林鶴田(臯)派,鈍丁カ挽頹風。印燈續焰,實有功也。"丁敬能努力突破漢印的審美格局,追求個性解放之路,深入到"解得漢人成印處"的奧秘,向更廣闊的領域開拓,參閱古今,廣采博納, 不拘一格,印外求印,創作出豐富多彩又極具內涵的印風印式,以充滿陽剛之氣的樸茂剛健、寓古蒼渾的印風,一掃時弊惡習。他又能廣泛借鑒漢以後各時代印風的長處,魏錫曾《論印匯錄》稱其朱文印從朱簡能處得來,又突破朱簡的蕃蘺,他從篆刻文字、刀法、印式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並付諸實踐,最終創造出一種新的、具有作者個性又深得漢印精神的獨特的印風""一具有個性的漢印一一浙派印風,成為中國篆刻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創造。
丁敬以他過人的魄力和卓越的見識,提出了以前印人都不曾有過的觀點,他在《論印絕句》中詩雲:"《說文》篆刻自分馳,嵬瑣紛綸銜所知。解得漢人成印處,當知吾語了無私。"體現了他解放篆刻用字的思想。因而自丁敬始,浙派對摹印篆的藝術處理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開闊境地。而他的另一首詩更具全面表達他對印學的主張和藝術宣言:"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丁敬篆刻取法既不墨守《說文》,又不拘泥一體,這在當時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沙孟海在《印學史》裏也對他做了很高的評價:"丁敬篆刻兼收各時代的長處,規模大,沈浸久,孕育變化,氣象萬千。"丁敬的篆刻思想在其刀法上亦可窺見一斑,何元錫、魏錫曾說他從朱簡的"碎刀"出來,故丁敬的刀法被評論家稱為"碎刀"、"細碎切刀"、"碎刀短切"、"短切澀進"等,朱簡的"碎刀"可能對丁敬有所啟發,更有人認為受蘇宣等人的影響可能更大。丁敬改古切刀法為短切澀進之法,純樸奇崛,風格遒勁,開創了刀筆合一的新風,刻出了高古清剛的印風,這是其歷史意義所在。
在邊款藝術上丁敬更有他的開拓,他首先在邊款上論印記事。而他刻款技法較前人亦有全新突破,丁敬繼何震後純以單刀刻款, 技法簡潔實用,藝術效果爽利挺勁,富有刀筆金石趣韻,沿用至今。陳秋堂曾評:"制印署款,昉於文、何,然如書丹勒碑。至於硯林先生則不書而刻,結體古茂。聞其法(系)斜握其刀,使石旋轉,以就鋒所向,丁敬的超群卓見和數十年的積學,勇於創新,一掃時弊惡習, 在篆法和刀法上都有大膽的創新,成為印學史上當之無愧的劃時代的大師,也引領浙江文人篆刻家走向了篆刻藝術的又一個高峰一一浙派藝術的興盛。